《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讀後感
【閱讀心得】 連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都很困難了,那麼想「在死前把財產歸零」聽起來會不會太瘋狂?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入比爾·柏金斯,大膽地以"Die withZero"這個概念為中心思想,寫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作者在書的開頭便講明,他並不是以財務規劃或投資理財專家的身份教讀者如何讓你的帳面數字增加,而是希望透過他提出的概念,讓大家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包含時間、金錢,甚至是健康),讓「活著」這件事變得更加精彩豐富。 說實話,所謂「在死前把錢花完」是一件很難達到的目標,也有違一般人盡量為晚年存錢的習慣。作者在書裡提出九個原則,從概念解釋到實務規劃,循序漸進地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理念。下面記錄三個我比較有共鳴的想法: 1.用「思考」打破慣性 我沒有想過求學階段那種肅殺的競爭氛圍、恐懼心理對我的行為有多大的影響,以至於出了校門後,我依然讓它們影響著我的生活。一直到這幾年,我才漸漸意識到,這樣基於負面的理由付出努力,讓我浪費很多時間、金錢、精力在如今回想起來沒有意義的人事物上。 那為什麼我不早點跳脫這種惡性循環? 作者在書中提到「慣性」一詞,指出人對於一直在做的事情,很容易就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樣比較簡單,特別是你在做的事情一直會有回報給你(就像工作領薪水),可這種回報帶來的興奮感也可能漸漸減少。 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模式類似「慣性」的概念,差別在於我持續在做的事情得到的反饋,甚至不見得是我喜歡的;只是因為害怕連現有模式的回報都保不住,所以不曾、也不敢去想別的可能。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自己有意識,且願意開始思考是很重要的一步。 等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浪費太多後,我的思路開始往「慣性」以外的地方延伸,很快就發現一個比慣性本身更可怕的問題。 我根本就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 2.儘早開始累積體驗與記憶股息 作者相信人生就是所有體驗的總和,豐富的體驗會在腦海中留下值得回味的記憶。除了當下的感受,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像投資後領股息一般,不斷在往後的人生產出回報。 發現自己回答不出「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後,我開始透過嘗試陌生的事物來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大部分是和技能相關的學習體驗或玩樂性質居多的休閒活動。 舉一個近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回我發現一家非常低調的精品巧克力店,決定進店裡喝下午茶。菜單上的品項不多,但看得出來每一款都經過用心設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