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讀後感:面度新時代,比擔憂更重要的事

圖片
【閱讀心得】   在《真正的快樂處方》一書中,作者提及比起古老的祖先,我們身處的社會發展得太快了。綜觀歷史,人類迎來每一次新革命所需的時間都比上一次更短,然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跟不上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仍和採集時代的祖先一樣擁有靠著移動(狩獵、活動)來獲得多巴胺的機制。 那麼在時代革命下的我們,要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 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是我在書裡最喜歡的段落。 本書雖然以介紹荷爾蒙以及3C教養為主軸,但作者似乎很清楚,會對於書中內容有興趣的人,多少對於3C帶來的改變抱持擔憂的情緒,她也不忘在頭尾提出她獨到的見解。 作者用「發現火」這個人類發展的一大革命為例,說明過去的人類也曾在面對嶄新事物時有過類似的不安。 足以改變世界的 新事物常具備一體兩面的特色 。失控的火可能帶來嚴重的損失,懂得用火卻也從此改變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 若願意去了解、掌握改變時代的事物,更有機會在不斷變化的未來生存,這也是作者在書末強調的觀點。她認為「適者生存」的概念被部分的人誤解了,比起什麼刻意放大某種能力或特質,順應特定環境發展、培養出「 適應力 」的人才是達爾文想表達的意思。 我的演算法很喜歡推薦一種新聞給我,基本上都是在告訴點進去看的人,未來「未來哪些工作有可能被取代」。看過作者的觀點後,我覺得比起針對性地追求那個「較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問題是: 我要面對的這個新東西到底是什麼? 面對快速變化的未來,我可以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納入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一種CQ(意識商數)技巧,用 開放的態度 去接觸、了解不熟悉的東西,摸索出 自己的一套見解和應對方式 。 我想會比起放任不安和排斥的情緒淹沒自己的大腦,要來得更加實際一些。 【書籍資訊】 作者:席米·康(Shimi K.Kang) 譯者:邱佳皇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版本:2023 / 初版 分類:親子教養 (圖源自誠品線上官網)

【自然科普】《顏值》讀後感:相由心生的意義

圖片
  【閱讀心得】 「你覺得這個人是不是你的菜?」身邊有個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放到我眼前的是一位陌生藝人在社群軟體的大頭照。我試著看了一陣子,只反問他:「有沒有這個人在動的樣子?光是看一張照片,我沒辦法說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人。」 後來想想,那只是在閒聊,我大可回答「是」或「不是」就好。 在流行看臉的時代,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但當下我很難明確描述那張臉帶給我什麼樣的感覺。這讓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 當我們看著一個人的臉⋯⋯說真的,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我原本以為這是個滿膚淺的議題,但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探討相關的問題。在《顏值》的開頭,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介紹第一印象的前世今生,再移動到近代,用更貼近現代的視角來說服讀者,這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事。從跟陌生人打球時挑選隊友,到選舉時決定要把票投給誰,看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生活化的特色這也反應出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風格。 在許多章節,可以看到作者在開頭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再帶入要談的議題,或是用電影的劇情來解釋當下要說明的概念。另外,我喜歡作者搭配大量的圖片,讓讀者可以先試試看自己對這些圖片有什麼感覺,後續的解釋文字讀起來會更好理解,讓很科學的事情聽起來更平易近人。以自然科普主題的書來說,或許《顏值》的厚度會讓人退卻,但因為上述的特色,實際上挺有意思的,最意想不到的是它帶給我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人相信「相由心生」,讀完《顏值》後,我認為這個成語仍然站得住腳,但重點變成是「觀看者」的心。正如作者的話:我們要解讀的是我們內心的地圖——由我們的文化、個人歷史、偏見形塑而成,會在我們對面容的解讀中浮現。 回到我自己開頭的疑問,原來「看臉」沒有我想的那麼膚淺,背後有一套值得花時間理解,甚至仍在探索中的概念。形成第一印象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它的意義絕對不只關乎社群軟體帳號的追蹤人數。 下回看著一張照片,可以提醒自己人是活的。比起被定格的一瞬間,從生活習慣、喜好等不同的面向著手更有機會認識一個人。 在過程中或許也能更了解自己。 【閱讀筆記】 關於作者 如果要問誰是「看臉」的專家?我想亞歷山大·托多洛夫絕對撐得起這個身份。 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對第一印象的研究受到許多國際媒體的報導。這種公信力甚至讓他在重大選舉時被請教哪位候選人的長相更有勝算(例如序言中提及的韓國競選團隊)。 《顏值》是他花了超過五年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