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狂熱】《貝塞尼家的姊妹》讀後感:漫長的等待之後
【閱讀心得】 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時候我有點嚇到。 倒不是說長得有多可怕, 只是把書從書架上抽出來的當下,忽然看到兩個女孩子放大的臉,用那種絕對稱不上開心的眼神和表情盯著你,讓「失蹤案」這個主題瞬間變得更加鮮明有感。 《貝塞尼家的姊妹》是作者蘿拉•李普曼比較早期的作品,敘述三十年前一對在購物中心失蹤的姐妹,多年來始終沒有人能查出她們的下落。事隔多年,一名在車禍中企圖肇事逃逸的神秘女子,卻聲稱她就是失蹤案中的妹妹海瑟。驚人的自白和曖昧不明的態度讓這樁懸案在接觸到案件的人心裡掀起波瀾。 我自己把故事分成兩條時間線:兩姐妹失蹤前的「過去」,還有多年後聲稱得知失蹤案細節、神秘女子出現後的「現在」。看過一些懸疑小說後我才知道,這種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是蠻常見的手法。每多知道一點事情,就像多拿到一塊拼圖,整個事件的輪廓就越清楚。吸引人的「懸疑感」就是在這種反覆堆疊中營造出來的,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在看本書的過程中一度有點不耐煩。 我一開始的焦點都在失蹤案的真相上。乍看之下,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敘述過去貝塞尼一家的互動或角色內心的想法。在夫妻、姐妹、親子之間的互動中,隱約透漏出那種「有甚麼地方不太對勁」的感覺,持續在讀者的潛意識裡埋下一些線索。 然而在「現今」的時空裡,最關鍵的神秘女子卻一直拐彎抹角,用拖沓的態度面對眾人的提問。雖然我終究是撐過那股磨人的煩躁,但閱讀當下總覺得這種鋪陳方式挺考驗耐心的。 後來我發展出另一種觀點。 一件失蹤案的報導出現,佔據大眾目光的時間很有限,然而對於事發的家庭而言,只要一天沒有答案,這件事很可能就這麼纏著他們一輩子。時不時出現的消息或線索,常常只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把本來要試着向前走的心重新拉回看不到盡頭的悲傷。 多年來扎根在心裡的哀痛,或許已不是一個真相可以輕易拔除的。 在漫長的等待之後,有個答案真的會讓這些家庭得到解脫嗎? 思考到這個層面,那些原本令我「不耐煩」的情節,突然變得很真實。 作者在後記提到,本書的靈感源自她童年印象中的一樁失蹤案。那是1975年發生的事,這個年份也成了本書的時空背景。在得知那是個綁架案盛行的年代後,閱讀書中的情節變成一種特別的經驗,讓人得以透過文字窺探某種或許快被遺忘,但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像是在看某些案件當事人的生命故事。 我不清楚在現實的案例中,當事家庭在事發後究竟經歷了什麼,但在《貝塞尼家的姊妹》裡,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