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讀後感:面度新時代,比擔憂更重要的事

圖片
【閱讀心得】   在《真正的快樂處方》一書中,作者提及比起古老的祖先,我們身處的社會發展得太快了。綜觀歷史,人類迎來每一次新革命所需的時間都比上一次更短,然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跟不上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仍和採集時代的祖先一樣擁有靠著移動(狩獵、活動)來獲得多巴胺的機制。 那麼在時代革命下的我們,要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 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是我在書裡最喜歡的段落。 本書雖然以介紹荷爾蒙以及3C教養為主軸,但作者似乎很清楚,會對於書中內容有興趣的人,多少對於3C帶來的改變抱持擔憂的情緒,她也不忘在頭尾提出她獨到的見解。 作者用「發現火」這個人類發展的一大革命為例,說明過去的人類也曾在面對嶄新事物時有過類似的不安。 足以改變世界的 新事物常具備一體兩面的特色 。失控的火可能帶來嚴重的損失,懂得用火卻也從此改變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 若願意去了解、掌握改變時代的事物,更有機會在不斷變化的未來生存,這也是作者在書末強調的觀點。她認為「適者生存」的概念被部分的人誤解了,比起什麼刻意放大某種能力或特質,順應特定環境發展、培養出「 適應力 」的人才是達爾文想表達的意思。 我的演算法很喜歡推薦一種新聞給我,基本上都是在告訴點進去看的人,未來「未來哪些工作有可能被取代」。看過作者的觀點後,我覺得比起針對性地追求那個「較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問題是: 我要面對的這個新東西到底是什麼? 面對快速變化的未來,我可以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納入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一種CQ(意識商數)技巧,用 開放的態度 去接觸、了解不熟悉的東西,摸索出 自己的一套見解和應對方式 。 我想會比起放任不安和排斥的情緒淹沒自己的大腦,要來得更加實際一些。 【書籍資訊】 作者:席米·康(Shimi K.Kang) 譯者:邱佳皇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版本:2023 / 初版 分類:親子教養 (圖源自誠品線上官網)

【自然科普】《顏值》讀後感:相由心生的意義

圖片
  【閱讀心得】 「你覺得這個人是不是你的菜?」身邊有個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放到我眼前的是一位陌生藝人在社群軟體的大頭照。我試著看了一陣子,只反問他:「有沒有這個人在動的樣子?光是看一張照片,我沒辦法說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人。」 後來想想,那只是在閒聊,我大可回答「是」或「不是」就好。 在流行看臉的時代,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但當下我很難明確描述那張臉帶給我什麼樣的感覺。這讓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 當我們看著一個人的臉⋯⋯說真的,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我原本以為這是個滿膚淺的議題,但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探討相關的問題。在《顏值》的開頭,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介紹第一印象的前世今生,再移動到近代,用更貼近現代的視角來說服讀者,這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事。從跟陌生人打球時挑選隊友,到選舉時決定要把票投給誰,看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生活化的特色這也反應出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風格。 在許多章節,可以看到作者在開頭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再帶入要談的議題,或是用電影的劇情來解釋當下要說明的概念。另外,我喜歡作者搭配大量的圖片,讓讀者可以先試試看自己對這些圖片有什麼感覺,後續的解釋文字讀起來會更好理解,讓很科學的事情聽起來更平易近人。以自然科普主題的書來說,或許《顏值》的厚度會讓人退卻,但因為上述的特色,實際上挺有意思的,最意想不到的是它帶給我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人相信「相由心生」,讀完《顏值》後,我認為這個成語仍然站得住腳,但重點變成是「觀看者」的心。正如作者的話:我們要解讀的是我們內心的地圖——由我們的文化、個人歷史、偏見形塑而成,會在我們對面容的解讀中浮現。 回到我自己開頭的疑問,原來「看臉」沒有我想的那麼膚淺,背後有一套值得花時間理解,甚至仍在探索中的概念。形成第一印象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它的意義絕對不只關乎社群軟體帳號的追蹤人數。 下回看著一張照片,可以提醒自己人是活的。比起被定格的一瞬間,從生活習慣、喜好等不同的面向著手更有機會認識一個人。 在過程中或許也能更了解自己。 【閱讀筆記】 關於作者 如果要問誰是「看臉」的專家?我想亞歷山大·托多洛夫絕對撐得起這個身份。 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對第一印象的研究受到許多國際媒體的報導。這種公信力甚至讓他在重大選舉時被請教哪位候選人的長相更有勝算(例如序言中提及的韓國競選團隊)。 《顏值》是他花了超過五年的時...

【懸疑狂熱】《緘默的病人》讀後感:真相比她噤聲的理由更黑暗

圖片
  在懸疑小說的世界裡,《緘默的病人》大概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小說。 會有這樣的第一印象,是因為在這個上網風氣比閱讀興盛的時代,我竟然先後在幾個不同的場合聽到這本書的名字,而且皆給予正面的評價。 至於它在網路上也有熱烈的討論度,甚至被知名書評網站票選為年度最佳推理驚悚小說等暢銷證明,那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內容簡介】 艾莉西亞•拜倫森的日記 一月二十一日 鎮靜劑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退掉,我還是感到昏昏欲睡,有點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清醒還是昏迷,好像腦袋裡有什麼東西——一層迷霧之類的——阻止我的意識回到現實。 我試着活動身體,想要從床上坐起來——但我很快就放棄了,顯然我現在連畫筆都拿不好。 如果我現在有力氣,而且能擁有一支筆,或許會把這些話寫下來。但我想,只要是任何有可能傷到人的東西——即便只是一支小小的鉛筆——葛洛夫也不會答應這個要求,畢竟不久前,我才差點在診療間裡把李歐勒死。 禁閉室裡好黑,我什麼都看不見,但我彷彿還能感覺到自己內心的那股衝動,想要殺死李歐的衝動。 我的懷疑是對的。 自從尤里告訴我,新的心理治療師想見我的那天開始,我就不斷在懷疑。經過六年後,還有誰會試圖關心一個明明生活美滿,卻槍殺丈夫的瘋女人? 「我想要幫助妳一—我想要幫助妳看清一切。」 我現在懂了,也看清了一切。 我的《阿爾克斯提斯》訴說著什麼?六年來的沉默又是為什麼? 換我來幫助李歐看清一切。 為什麼阿爾克斯提斯死而復生,卻始終保持沉默?為什麼我在殺了丈夫後,始終不肯說話? 為了拯救丈夫,阿爾克斯提斯死過一次。 而我死過不只一次。 【閱讀心得】 在真正翻開《緘默的病人》之前,我已經透過許多方式得知這本書有多受歡迎,可一本書精不精彩是很主觀的事,我不能保證看完《緘默的病人》會帶來腦袋爆炸般的驚奇感,但它能獲得大部分讀者的好評,絕對有它的理由。如果問我的話,我會說是作者的敘事技巧和結尾的翻盤。 第一人稱視角的敘事手法 我一直覺得用第一人稱寫小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因為透過單一視角看事情,多少會侷限描述劇情的方式,感覺寫起來綁手綁腳的。如果角色的觀點不夠鮮明,沒有引出讀者的興趣,可能會影響讀下去的意願。 作者最初的設定很巧妙地避開這些地雷。 生活美滿的畫家艾莉西亞,在經歷殺夫的悲劇後留下一幅名為《阿爾克斯提斯》的畫,自此不再開口;作為命案中唯一能提供證詞的人,讀者卻只能透過她事發前的日記抽絲剝繭...